1962法国,意大利电影《再见菲律宾》是由雅克·罗齐耶导演的剧情,爱情类型作品,又名,豆瓣评分7.7,观看指数5,主要演员有Jean-ClaudeAimini,DanielDescamps,StefaniaSabatini,YvelineCéry,维托里奥·卡布里奥利,莫里斯·加瑞尔,让娜·佩雷,埃德蒙·阿尔迪松,DavidTonelli,马尔科·佩兰,AnnieMarkhan,AndréTarroux,ChristianLonguet,MichelSoyet,ArletteGilbert,CharlesLaviall等,再见菲律宾在1962年上映播出。
剧情简介:
法国1962年雅克·罗齐耶作品
一部被评论界捧上天的新浪潮杰作
结构主义符号学派电影批评的经典范例
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大师麦茨这样评论该片:“从《再见菲律宾》一片各种段落类型出现频率的多寡与否的概述过程中,我们可以重新确认在直观批评上所感受到的影片风格——一部典型的‘新电影’(形式的解放、对过度‘修辞’手法的反动、影片叙事呈现出‘简单化’、‘透明化’趋向等),以及存在于这类新电影之内,我们可以称之为“戈达尔/直接电影”的趋势(强调语言成分、场景的重要性、整体‘写实精神’和真正的新形态蒙太奇...
《再见菲律宾》看点/点评:
犹豫再三还是在法盟看了全片,观影前特地看了介绍,发现是新浪潮代表作之一,且根据豆瓣评论的说法,是典型的“反战电影”。结果我观影时,从头到尾,丝毫看不出来电影反战在哪里?并且我觉得导演对于讨论战争毫无兴趣。豆瓣上评论昆汀《无耻混蛋》,说该片是导演拍给电影的一首赞歌,是对电影的爱。当时我看完《无耻混蛋》,实在无法苟同,一点没觉得昆汀有丝毫讨论电影或电影制作的兴趣。不过“拍给电影的赞歌”这句话,用在《再见菲律宾》上倒是非常合适。电影电视制作人员等在对待影视制作上的用心和辛劳,有很细致的展现。而豆瓣影评上说男女主角轻佻浮夸的生活方式,是受到战争的压迫和影响。我就忍不住想,这群年轻人有没有战争都是那么轻挑浮夸吧?四处泡妞搭妹,不在乎职业生涯和建立家庭的人,不是到处都是吗?跟战争有什么关系?
《再见菲律宾》在理论界的声望也许很大程度上来自麦茨,但这部作品的丰富和有趣是麦茨枯燥呆板的分析无法涵盖的。罗齐耶在尝试某种与戈达尔电影相似的声画实验,反自然主义与夸张的声效配乐成为视觉之外的一种随性游戏。
奇特的作品,完全是随性而为,却让人格外舒心,整部片子简洁利落,活力四射,好像仅仅是一轮对于自然动作的捕捉与呈现,而并无刻意的去营造设计,让影像随着摄影机自由流动,最奇妙的更在于其情感的起伏与延续随剧情绵延,甚为真切自然。P.S.37分钟多的那段配乐好像李克勤的《护花使者》前奏啊…
一部没有讲什么的法国电影,一个在电视台工作的男人和两个女孩周旋约会的故事。 菲律宾只是个噱头,甚至会怀疑是否真到菲律宾拍,或者只是在法国沙滩找了几位东南亚面庞。
两女一男三人行,甚至早于祖与占。街头侧面跟拍两女主的段落太美好了,放到整个新浪潮里也是数得上的经典。自由无束,生气勃勃。在似乎要化作永恒的挥手中,再见!//第一部罗齐耶
最喜欢那一段,莉莉安和米歇尔出去约会和妈妈吵嘴,她说“时代不同了”,接着就是她和茱莉亚两个人在街上走动聊天,配着一段悠扬的音乐,摄影机随着她们的脚步前移。流动的不只是空间还有时间,每一次她们从遮挡物走出我们都会期盼她们变一个样子,尽管她们的衣物服饰没有任何改变,但我们从跳脱的对话中却能感觉到日常的生活,好像她们的每一天都是如此。月照一江水,新浪潮是男孩女孩都能够自由地玩耍,而罗齐耶则是赋予了她们快乐的权力。不断重复的拍摄,噼啪不绝的舞步,偶尔的争吵过后则是分离时的挥手,菲律宾不是个地名而是个游戏,这是三个浪荡儿的友谊。
只有唱歌和跳舞的生活有意义吗,意义总是有的,但不多,这样的生活将很快坠入一种空虚,所有人到了某个片刻都会认为不对劲,他们会追求“然后”。意外是生活的必需品,比如两个陌生人突然建立连接,人生轨迹便会发生改变,但还有其他必需品:比如摆拍,我们没必要排斥矫揉造作的部分,可以成为某种仪式感,或者某种人生观点的表达;比如凝视、沉思,那一段时光便是生活内在的东西所发生的缓慢变化,我们开始用第三者视角来审视自我,并对生活提出更高要求;比如沉醉,我们要牢牢地把握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快乐,更贪婪一点、更专注一点。所以才有“安托万”系列诸如《安托万与柯莱特》一类电影所体现的生活中的“卡顿”。生活并非总是顺畅地叙事、因此而及彼,“仅仅相爱就够了吗”,他们突然的争吵或相拥而泣,总是不断地申明“菲律宾”象征某种间隔时间。
英文字幕,为阅读提前观影麦茨对本片进行语意段分析,以此明确了这部电影的风格,以及它所代表的一种倾向(法国新浪潮或说现代电影的一支)的风格:格式自由、摒弃明显的修辞手段使得叙述貌似透明;借重语汇语言和单独的场景、整体上的现实主义、广义层面蒙太奇的复兴
欢乐的轻喜剧,没想到三人行的电影可以追溯到这么早的年代,而其中流动的情愫更为直白与热烈。而这一切又发生在战争的大背景之下,享受泡妹享受妹子争风吃醋有工资就买车泡妹只享受当下不在乎未来不负责的行为,又似乎有很多对未来迷茫无措的惘然之感(甚至对把钱追回来这件事也不是特别上心也大有此缘由)最后夜里离别车里的爆发,似乎是少年心里所担忧一切的展开,最后剩那码头无尽的挥手,似祝福,也似永别。
#北京法国文化中心#尽管在严肃的政治背景下,所有影像语言依然是不紧不慢,载歌载舞,时间的进程被随意玩弄,像一部假日电影,与《祖与占》的生活寓言不同,生活随处是一种奇遇,一种礼赞。
拍广告的荒诞也是电视台拍战争剧的荒诞,开头退伍的老兵和即将服役的新人,看似永不结束的假期和突如其来的入伍时间,年轻人荒唐轻快的爱情和沉重的战争,对位太多、符号太多,音乐铺得也非常满,越看越疲惫,三个人的感情处理又很粗糙,很多表情特写都还没看清就进入下一段情节了。可能60年代看很厉害,现在看有点过时,不过看完想去科西嘉岛。
只能说应该是现阶段欣赏新浪潮艺术的能力有限,实在是get不到,如坐针毡到快睡着了,我会在配乐里找到王家卫阿飞正传配乐的鼓点的影子,同时也能找到白莲花度假村的旋律的影子